网站导航
×

西安打造航天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发布时间:2019/2/28 17:35:36

“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玉兔落月”……这一个个壮举中无不渗透着西安科技人员的心血。航天运载动力优势突出、卫星载荷及地面应用地位明显、具备完善的航天测控能力、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充裕……这些优势也使西安成为国内唯一拥有航天系统完整产业链的城市。


W020190228490940276531.jpg


发挥地区优势 筑起高精尖产业矩阵

  航天产业是西安军工实力的典型代表,历经50年以上的发展,目前聚集了陕西省90%以上的航天科研生产单位,2017年航天产业总收入达528亿元,从业人数3.5万人以上,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航天产业相关单位100余家是打造高科技产业聚集区的有力基础。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作为全市航天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目前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我国首个“军民融合型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我国唯一的具有航天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航天科技四院提供全部发动机的长征十一号固体火箭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全固体型号火箭;航天科技六院自主研发的首型大推力、高性能、泵后摆液氧煤油YF-100K发动机代表了目前我国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最高技术水平;航天科技四院最新开发的天鹰7号是运载能力更强、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发射准备更为简单的微重力火箭运载平台,可将160kg有效载荷运送到550km高空,微重力量级可达到10-5g,可用于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科学实验活动。



科技产业聚集区701.jpg


深化军民融合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为解决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创新资源布局、政策创新等问题,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西安积极稳妥引导民营高科技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组织各类军工—民企“拉手”活动,鼓励“互联网+云服务”等新型商业服务模式,建立市级层面的“民参军”合格供应商名录;积极鼓励军工试验、生产能力在确保完成军品任务的前提下,有偿向民用产业领域开放。

  西安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大力推动“以企引企”,实现企业上下游资源的整合集聚。通过“产业链招商”和“生态圈建设”模式,有效带动商业航天企业快速集聚。充分发挥各类航天产业协会、学会、联盟的作用,精准开展招商,重点引进物联网、智能终端等卫星数据应用端企业。

  西安参与设立300亿元陕西航天军民融合基金,完善航天产业发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的全链条保障,实现技术链、产业链、金融链的联通、循环。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商业保理业发展。

  此外,西安还鼓励航天产业相关院所、企业与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创新试验室,打造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强化全球研发资源的科学利用。创新国际技术合作与引进模式,试点在境外设立服务西安航天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通过海外研发、联合研制、授权生产及产品集成等多种模式加快技术消化吸收,加大国际合作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加强关键技术及国际人才储备。



提升核心技术 打造航天高科技产业聚集区

  未来,西安将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为基础,支持卫星平台、星上载荷相关企业发展。借助智能制造、软件定义等新兴技术,打造标准化、模块化、软件化的低成本微小卫星制造生态链。引进零重空间等民营企业,培育卫星制造独角兽企业。

  发挥西安在发动机、商业运载火箭方面的优势,将西安火箭制造从空间运输从分系统级和系统配套级向系统级发展。以航天科技四院、六院为基础,支持陕西蓝箭等民营运载火箭企业发展,打造商业火箭西安名牌。

  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航天产业相关企业超过30户,攻克一批航天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产生一批航天产业创新成果。航天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户,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成为国际一流的航天产业技术创新集聚区。以航天技术为核心,带动军工领域技术成果和成熟项目落户地方,着力打造航天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和配套产业基地,建设世界著名航天发动机研制基地和国内最强卫星应用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做好“一镇一园一基地”建设。

根据相关产业规划,到2021年西安全市航天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天产业骨干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产值超10亿元骨干企业30家以上,集聚产业链核心企业300家以上,从业人数过5万人。





更多科技创新企业相关消息欢迎关注常平科技园!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材来源:央广网、西安晚报